在剛過去的2025 上海國際車展,多家零部件汽車發布合作信息,從跨國巨頭加速本土化到跨界玩家瘋狂 "組 CP",從材料革命催生技術聯盟到新能源供應鏈深度綁定,圍繞 "降本、增效、破局" 的產業變革正加速上演。本文結合車展現場重磅發布,解析零部件企業合作背后的深層邏輯,預判未來五年行業走向。
1 跨國巨頭放下身段:
技術落地 + 本土生產,綁定中國市場求生
從市場來看,傳統大佬正進行 "中國化自救",博世、采埃孚等百年巨頭一改以往 "技術輸出" 姿態,帶來了專門為中國市場定制的 "本土化套餐"。
博世的 "無圖智駕" 突圍:針對中國復雜路況,聯合本土算法公司推出 "縱橫輔助駕駛至尊版",基于雙 Orin-X 芯片實現 L2++ 級城區輔助駕駛,通過 "高精地圖 + 實時感知" 兩段式方案,將路口通行效率提升 30%,已率先搭載于小鵬 G9、問界 M5 等車型。
采埃孚的底盤革命:全球首發的 sMOTION? 底盤 2.0 系統,集成后輪轉向(AKC)和傳勝二代變速箱(TraXon 2),針對中國電動車軸距長、電池重的特點優化調校,可實現最小 5.2 米轉彎半徑(比傳統車型小 15%),已獲得蔚來、理想的量產訂單,2026 年將在杭州工廠實現本土化生產。
這種 "技術落地中國化 + 產能布局本地化" 的策略,本質是跨國企業應對全球供應鏈波動的 "雙重保險"—— 既抓住中國新能源車年銷 900 萬輛的市場紅利,又通過本土工廠規避歐美關稅(如美國對電動車配件加征 100% 關稅)。
新能源供應鏈則出現 "雙向奔赴",電池巨頭與車企的合作從 "訂單采購" 升級為 "技術共創"。
寧德時代綁定寶馬玩出新花樣:雙方宣布 2025 年起量產 46 毫米大圓柱電池,采用寧德時代的 M3P 高能量密度技術,相比傳統方殼電池能量密度提升 20%,10 分鐘快充電量從 30% 提升至 80%,且首次實現電池生產 100% 使用可再生電力(德國工廠綠電占比達 80%)。與此同時,寶馬還向億緯鋰能、遠景動力拋出超百億歐元訂單,形成 "一主兩輔" 的電池供應矩陣。
松下與特斯拉的 "十年羈絆再升級":車展現場低調宣布聯合開發 4680 電池的改良版,聚焦解決量產過程中的良品率難題(當前行業平均良品率約 75%),目標 2026 年將成本降至\(90/ kWh(較2023年下降40%),為特斯拉2028年實現\)60/kWh 的 "電池平價" 鋪路。
背后邏輯:新能源汽車進入 "滲透率 30%" 的關鍵期,車企需要通過深度綁定供應商實現技術獨家性(如寶馬大圓柱電池 3 年技術獨占期),而供應商則依賴車企大規模訂單攤薄研發成本(單款電池研發費用通常超 10 億元)。
2 跨界組 CP 成常態:
智能駕駛靠 "抱團",座艙生態玩 "混搭"
自動駕駛從 "單打獨斗" 到 "三體協同",Mobileye、華為、百度等科技公司與車企的合作模式發生質變。
Mobileye 的 "地圖眾包" 新玩法:與大眾、福特、極氪建立三級合作體系 —— 大眾將其 REM?眾包地圖技術嵌入 Travel Assist 2.5 系統,實現歐洲城區道路自動跟車;福特在 BlueCruise 中整合 REM?,將北美可用自動駕控路段從 50 萬公里擴展至 200 萬公里;極氪更激進,基于 Mobileye Drive?打造 L4 級自動駕駛車型,計劃 2024 年底在杭州、深圳實現限定區域全無人駕駛,比原計劃提前 1 年。
華為的 "全棧輸出" 再突破:鴻蒙智行生態新增 60 家合作伙伴,從騰訊音樂、優酷等內容商到大疆車載、Momenta 等硬件算法商,形成 "芯片(麒麟 990A)+ 系統(HarmonyOS)+ 服務(華為應用市場)" 的全棧閉環。最引人注目的是與北汽藍谷的合作升級,從單純的 HI 模式(Huawei Inside)進化為 "鴻蒙智行聯合品牌",首款車型極狐阿爾法 S HI 版 2.0 實現 "無圖城市領航 + 全場景語音交互",算力提升 50% 但成本下降 20%。
智能座艙從 "硬件堆砌" 到 "生態運營",當屏幕數量不再是賣點,企業轉向構建 "軟件 + 內容 + 服務" 的生態系統。
鴻蒙座艙的 "場景革命":發布 HarmonySpace 5.0,最大亮點是 "軟硬芯聯合調優"—— 通過華為自研的端云協同引擎,將系統流暢度提升 40%(開機速度從 45 秒縮短至 25 秒),并推出兒童專屬模式(自動識別兒童座椅,播放定制化動畫和安全提醒)。更關鍵的是統一了硬件接口標準(HSpace-Link),支持 100 + 外設設備即插即用,未來車載冰箱、Switch 游戲機等都能無縫接入。
百度的 "AI 上車" 新路徑:Apollo 智能座艙與小度車載聯合推出 "場景化服務包",針對通勤場景開發 "一鍵熱車 + 實時路況播報 + 停車場推薦" 三連功能,覆蓋北京、上海等 15 個城市;針對周末出游場景,聯動美團、攜程實現 "景點門票預訂 + 充電樁推薦 + 停車優惠" 閉環,用戶使用頻次較傳統座艙提升 3 倍。
行業真相:智能駕駛單靠車企或科技公司單打獨斗難破局(單家企業路測里程難超 1000 萬公里),必須通過 "車企提供場景數據 + 科技公司輸出算法 + 地圖商補充高精信息" 的三體協同;而座艙競爭已從 "屏幕數量" 轉向 "用戶時長",只有構建開放生態(如鴻蒙接入 60 + 伙伴)才能留住用戶(當前主流座艙日均使用時長約 45 分鐘,生態型座艙可達 75 分鐘)。
3 材料革命催生技術聯盟:
輕量化與固態電池,砸錢也要一起干
輕量化市場從 "單一材料" 走向 "系統減重",鋼鐵巨頭與零部件企業的合作跳出材料本身,轉向整體解決方案。
VAMA 的 "馭簡" 神操作:安賽樂米塔爾與中國伙伴聯合推出的輕量化方案,通過 Ductibor?1500 超高強鋼(抗拉強度達 1500MPa)實現多零件集成 —— 傳統車門需要 12 個部件,現在僅需 5 個,車身強度提升 30% 的同時減重 15%,生產成本還能降低 20%。更厲害的是兼顧了電動車的特殊需求,針對電池包防護開發的 Fortiform? 系列鋼材,可承受 20 噸的側面撞擊力(遠超國標 12 噸),已應用于比亞迪海豹、廣汽埃安 LX 等車型。
碳纖維的 "平民化" 嘗試:恒神股份與蔚來合作開發的碳纖維復合車身,實現 "全流程國產化"—— 從原絲生產(打破日本東麗壟斷)到模壓成型(耗時從 4 小時縮短至 30 分鐘),使碳纖維部件成本下降 40%,蔚來 ET7 的碳纖維車頂減重 12kg,相當于多裝 2kWh 電池。
固態電池從 "PPT 概念" 到 "量產倒計時",曾經停留在實驗室的固態電池,在本屆車展露出商業化曙光。
華友鈷業 + 衛藍新能源的 "五年之約":雙方簽約開發半固態電池正極材料,聚焦解決固態電解質界面(SEI)不穩定難題,計劃 2025 年實現 16GWh 產能,配套車型續航突破 1000 公里(電池能量密度≥450Wh/kg),充電速度較傳統電池提升 50%。
歐洲玩家的 "跨洋牽手":璞泰來與法國 Blue Solutions 聯合開發第四代固態電池,主攻鋰金屬負極和石榴石型固態電解質,目標 2027 年實現能量密度 500Wh/kg、循環壽命 2000 次(當前主流電池約 800 次),屆時電動車續航可突破 1200 公里,且支持 - 30℃低溫環境正常充放(解決北方用戶痛點)。
深層原因:電動車進入 "續航焦慮緩解期"(主流車型續航已達 600 公里),下一輪競爭聚焦 "充電速度 + 低溫性能",而固態電池是唯一能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技術路徑(理論充電速度是液態電池 3 倍,低溫性能提升 40%)。但固態電池研發投入超 50 億元,且需要材料、設備、車企多方協同,只能通過 "強強聯合" 分攤風險。
4 未來三年行業趨勢預判:
從 "零和博弈" 到 "生態共贏"
未來三年,將出現以下趨勢。
趨勢一:供應鏈區域化加速,三大生產圈成型
亞太圈:以中國為核心,輻射東南亞(寧德時代在印尼建鎳加工廠、比亞迪在泰國造車),主攻電動車核心部件,預計 2030 年占據全球 60% 的電池產能、50% 的電機電控產能。
歐美圈:美國通過 IRA 法案強制電動車部件本土化(電池組件 40% 需北美生產,2029 年提升至 100%),催生特斯拉德州工廠、寶馬墨西哥工廠等本地化項目;歐洲依托德國電池聯盟(包括寧德時代、瓦爾塔等 13 家企業),目標 2028 年實現電池自給率 80%。
新興市場圈:印度、巴西等市場通過關稅壁壘倒逼本地化,如印度要求汽車零部件國產化率達 60%,推動博世、大陸在當地建立研發中心。
趨勢二:智能化進入 "拼生態" 時代,三類玩家分天下
全棧型玩家:華為(芯片 + 系統 + 硬件)、谷歌(Waymo+Android Auto),依靠強大的技術整合能力定義行業標準。
垂直領域專家:Mobileye(視覺算法)、地平線(征程芯片),聚焦單點技術做到全球前三,通過開放生態綁定車企(地平線征程 6 芯片已獲 12 家車企定點)。
車企自研派:特斯拉(FSD 芯片)、蔚來(NAD 自動駕駛系統),核心邏輯是 "數據閉環"—— 只有自己掌握算法,才能充分利用用戶駕駛數據(特斯拉每天新增 1600 萬公里路測數據)。
趨勢三:材料技術引領成本革命,輕量化 + 綠色化雙輪驅動
高強度鋼滲透率提升:預計 2025 年車身用鋼中超高強鋼占比達 40%(2020 年僅 25%),推動白車身減重 10-15%,相當于續航提升 5-8%。
固態電池量產元年臨近:2026 年半固態電池(能量密度 400Wh/kg)將在高端車型(售價 30 萬 +)實現裝車,2028 年固態電池(能量密度 500Wh/kg)進入平價車型,屆時電動車與燃油車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將實現 "剪刀差逆轉"。
綠色認證成出海剛需:歐盟碳關稅(CBAM)要求 2026 年起申報產品碳足跡,美國 IRA 法案要求電池生產過程使用 50% 可再生電力,催生寧德時代匈牙利工廠(100% 綠電)、賽輪輪胎越南工廠(光伏自給率 30%)等 "綠色產能" 布局。
典型案例:寶馬的 "朋友圈" 哲學,傳統車企轉型教科書
在車展現場,寶馬的 "合作伙伴矩陣" 堪稱豪華:
技術層:與寧德時代(電池)、華為(鴻蒙座艙)、DeepSeek(大模型)深度綁定,確保電動化、智能化不掉隊;
制造層:與誠邁科技成立合資公司 BA TechWorks,專門開發車規級軟件,解決 "軟件定義汽車" 的人才缺口;
服務層:與字節跳動合作 AI 營銷(抖音汽車垂類流量占比達 45%),與阿里巴巴共建車主服務生態(覆蓋 200 + 城市的充電樁、停車場)。
核心啟示:傳統車企轉型無需 "大包大攬",聚焦核心能力(寶馬的優勢在品牌與底盤調校),非核心業務(如智能座艙軟件、電池生產)交給專業伙伴,通過 "股權綁定 + 數據共享 + 利益分成" 構建共生生態,反而能實現 "1+1>2" 的效果(寶馬 2024 年上半年研發費用同比下降 15%,但新技術落地速度提升 30%)。
5 結語:抱團才能過冬,開放才能破局
2025 年的汽車零部件行業,正在上演一場 "沒有硝煙的合縱連橫":跨國巨頭放下身段本土化,科技公司跨界搶灘組 CP,材料企業砸錢搞聯盟。這背后折射出一個殘酷現實 —— 在電動車滲透率快速提升(全球預計 2025 年達 35%)、智能化研發成本飆升(L4 級研發需百億投入)、全球供應鏈重構的三重壓力下,單打獨斗只會被淘汰,只有 "抱團取暖 + 開放合作" 才能破局。
對于中國企業而言,既要抓住跨國巨頭本土化帶來的技術溢出機遇(如安賽樂米塔爾轉讓的超高強鋼技術),更要警惕核心技術 "卡脖子" 風險(如固態電池的電解質材料仍依賴日本進口)。未來已來,唯有在 "技術創新速度"" 生態整合能力 ""全球合規布局" 三方面建立優勢的企業,才能在這場產業變革中笑到最后。
本文為汽配圈公眾號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END --
(點擊上圖了解愛多雨刷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