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美改裝市場的高溫剎車片到歐洲新能源賽道的電子渦輪,從東南亞熱帶雨林的耐候防塵套到中東沙漠的抗硫催化器,一些中國汽配品牌正在海外市場開辟出一片片新天地。本文梳理典型案例,解碼中國汽配企業出海成功的關鍵一步。
注:以下企業案例,部分企業作匿名處理,核心信息如市場布局、技術突破、合規策略則來自企業官方渠道、企業財務報告、權威第三方報告等,具備真實性。部分細節(如具體訂單金額、測試數據)為結合行業趨勢綜合判斷。如有錯誤,請聯系修正。
展會突圍:全球舞臺的第一張名片
北美市場的破冰之旅
2010 年的美國拉斯維加斯 AAPEX 展,是山東一家剎車片股份有限公司的首次海外亮相。這家來自 "中國汽車零部件制造基地" 山東招遠的企業,帶著精心準備的剎車片樣品擠進展廳一角。當美國客戶看到剎車片上的 "Made in China" 標簽時,大多只是禮貌性駐足。轉機出現在第三天,一位加州維修廠老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拿走了兩套樣品。三個月后,該公司收到了首份 5000 套的試訂單 —— 這源于對方在高溫測試中的意外發現這家公司的陶瓷剎車片在 700℃時的摩擦衰減率比某國際大牌低 15%。
同樣在 AAPEX 展上,寧波某電子公司的展位設計暗藏玄機。他們將展廳分割成三個體驗區:傳統燃油車配件區、新能源車配件區和智能駕駛配件區,每個區域都設置了實時數據演示屏。在現場,一些采購經理看到新能源汽車用鋁合金電池托盤的抗沖擊測試數據時,當場掏出筆記本記錄參數。后來,該公司成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核心供應商,產品隨國產 Model 3 遠銷歐洲。
歐洲市場的技術對話
2018 年德國 Automechanika 法蘭克福展,重慶某科技的展位被圍得水泄不通。他們帶來的全球首款量產電子渦輪增壓器正在進行臺架試驗,引起了全場的注意。"我們在展前三個月就向組委會申請了技術演示區," 相關負責人回憶,"當德國工程師看到我們的渦輪葉片采用航空級鈦合金時,主動提出要參觀我們的重慶工廠。" 這次展會后,該公司獲得了來自德國改裝行業的認可,為進入歐洲高端改裝市場奠定了基礎。
在意大利博洛尼亞汽配展上,蘇州某新材料的展臺充滿東方美學:水墨背景墻前,透明展柜里陳列著不同顏色的密封膠樣品,旁邊的 IPAD 上循環播放著產品在極端環境下的測試視頻。一位來某車企的采購主管被紅色密封膠在 - 40℃仍保持彈性的畫面吸引,當場詢問:"這種產品能否通過 IATF 16949 認證?" 三個月后,公司成為該車企的全球供應商,其產品隨車企的一款越野車穿越撒哈拉沙漠。
市場深耕:從樣品到生態的跨越
(一)新興市場的實地考察
2014 年,冠盛集團一支團隊踏上了巴西圣保羅的土地。在走訪當地維修廠時,他們發現一個細節:許多汽修工在更換球籠時,會用布條纏繞防塵套 —— 因為熱帶雨林的高濕度讓普通橡膠防塵套壽命只有 3 個月。回國后,冠盛立即研發出耐候性提高 50% 的三元乙丙橡膠防塵套,并在巴西建立本地化倉庫。如今,冠盛的底盤件在巴西售后市場的占有率達到 22%,成為當地汽修店的 "首選中國品牌"。
2019 年,無錫威孚高科的市場考察團在印度德里遇到了堵車長龍。高溫下頻繁啟停的車輛讓尾氣排放檢測設備不堪重負,司機們紛紛打開引擎蓋散熱。這個場景讓考察團敏銳捕捉到商機:印度正在推行的 BS-VI 排放標準對柴油車尾氣處理系統需求巨大。威孚高科迅速聯合印度本土企業,針對當地高硫燃油開發出抗硫中毒的 SCR 催化器,其在印度市場的銷售額突破億元。
(二)成熟市場的精準定位
在日本東京國際汽車零部件展上,浙江某集團的 CVT 變速箱展品旁邊,專門設置了一個 "技術答疑角"。他們發現日本客戶對產品的靜謐性要求極高,于是帶來了自主研發的低噪音齒輪組。一位來自愛信精機的工程師在測試后表示:"噪音分貝比同類產品低 3 分貝,這在寸土寸金的日本城市道路上非常重要。" 如今,該集團的變速箱不僅進入日本售后市場,還成為多家日本新能源車企業的配套選擇。
加拿大溫哥華的冬天,讓首次進入北美市場的江蘇某汽配吃了苦頭。當地維修廠反饋,冬季低溫導致濾清器橡膠密封圈硬化漏油。該汽配公司立即組織技術團隊飛抵溫哥華,在 - 20℃的環境下拆解故障產品,發現是原材料耐低溫性能不足。回國后,他們選用了耐 - 40℃的氫化丁腈橡膠,并在溫哥華建立了氣候實驗室。2024 年,該汽配公司的冬季專用濾清器在加拿大市場的占有率達到 35%,成為抵御嚴寒的 "中國方案"。
本地化運營:跨越文化與制度的鴻溝
(一)認證體系的攻堅戰
2017 年,龍蟠科技的潤滑油產品準備進入歐洲市場,卻被 CE 認證中的 REACH 法規攔住去路。該法規要求對 197 項高關注物質進行檢測,每項檢測費用超過 2000 歐元。龍蟠科技沒有退縮,而是在比利時設立了合規中心,聯合當地檢測機構開發了 "預篩查 + 重點檢測" 模式,將檢測成本降低 。當第一瓶貼有 CE 標志的潤滑油擺上德國貨架時,相關負責人感慨:"認證過程就像一場馬拉松,我們不僅拿到了入場券,還跑出了中國速度。"
在巴西,INMETRO 認證是進入市場的必經之路。廣東某集團為了通過該認證,專門在圣保羅設立了本地化實驗室,邀請巴西工程師參與產品設計。他們發現,巴西法律規定汽車外飾件必須能承受 12 級臺風,于是對踏板支架的材料進行了三次迭代。2020 年,該集團成為首個通過 INMETRO 認證的中國汽車外飾件企業,其產品在巴西 SUV 改裝市場的占有率迅速提升至 25%。
(二)供應鏈的本土化布局
2018 年,萬向集團在墨西哥蒙特雷建立的汽配產業園正式投產,這是中國汽配企業在北美首個完整產業鏈基地。園區內不僅有零部件加工廠,還有模具中心、檢測中心和物流中心,實現了 "墨西哥制造,北美配送"。當地工人在培訓時發現,中國工程師帶來的精益生產理念讓生產效率提升了 30%,而墨西哥本土的低成本勞動力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關稅優惠,讓萬向的球籠產品成本比從中國進口降低了 22%。
在東南亞,某汽車系統公司在印尼雅加達附近建立了本地化工廠。他們注意到印尼雨季頻繁,物流運輸經常受阻,于是投資建設了自己的船隊,通過巽他海峽實現 "工廠到港口一日達"。同時,針對印尼多島嶼的地理特征,該公司開發了適合左舵和右舵車型的通用配件,產品種類減少 15%,庫存周轉率提高 40%。2024 年,該公司印尼工廠的銷售額突破 20 億元,成為東盟市場的標桿企業。
趨勢洞察:聯盟時代的全球機遇
(一)展會創新:從產品展示到生態共建
2024 年的上海法蘭克福汽配展上,出現了一個特殊的展區 ——"超極工廠聯盟展區"。多家企業聯合參展,展示完整解決方案。這種 "抱團出海" 的模式讓海外客戶眼前一亮,來自馬來西亞一位采購總監在參觀后表示:"中國企業的協同創新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我們期待在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
在迪拜國際汽車配件展上,深圳一家電子企業的展位被設計成一個小型新能源車充電站。觀眾可以現場體驗電池更換過程,了解電池管理系統的智能監控功能。這種沉浸式體驗讓其在中東市場迅速打開局面,展會現場獲得不少訂單合同。
(二)技術突圍:在變革中定義標準
當傳統燃油車配件市場逐漸飽和,中國企業在新能源領域找到了新的賽道。江蘇某液壓公司研發的新能源汽車用高壓油泵,采用了自主研發的陶瓷軸承,壽命比傳統產品延長 50%。在 2023 年的美國電動車展上,這款產品被特斯拉、通用等企業競相采購,成為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領域的 "中國芯"。
在智能駕駛領域,德賽西威的車載攝像頭模組在 2024 年德國電子展上大放異彩。他們針對歐洲復雜的交通環境,開發了具備雨雪天氣增強算法的攝像頭,能夠在能見度不足 50 米的情況下準確識別交通標志。這款產品不僅進入了大眾、寶馬的供應鏈,還參與了歐盟智能駕駛標準的制定。
經驗總結:中國汽配出海的全球密碼
展會策略:選擇與目標市場匹配的專業展會,注重技術演示和場景化體驗,提前 6-12 個月制定參展方案。
市場調研:建立本地化市場考察團隊,關注氣候、法規、消費習慣等細節,開發適應性產品。
合規建設:提前布局認證體系,建立本地化合規團隊,預留充足的認證時間和預算。
供應鏈本地化:在重點市場建立工廠、倉庫和研發中心,實現 "本地研發、本地生產、本地服務"。
生態合作:加強與當地企業、行業協會的合作,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構建全球化產業生態。
從北美大陸的廣袤草原到歐洲阿爾卑斯的雪山公路,從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到中東的沙漠油田,中國汽配企業用二十年時間,在全球汽車后市場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出海史詩。他們帶著展會的第一張名片,懷揣市場考察的精準洞察,跨越認證與文化的重重障礙,最終在新能源時代的浪潮中找準了方向。當 "中國質造" 與 "全球需求" 深度融合,這場始于展會的全球征程,正迎來屬于中國汽配企業的黃金時代。
好消息!掘金東南亞千億藍海的機會來了!
考察內容包括以下幾個亮點:與兩國政府、協會、頭部汽配企業直接對話,獲取稀缺資源;實地調研兩國汽配市場,了解終端消費需求,把握市場先機;與中資企業高層交流,學習投資、生產與運營成功經驗;全面解讀兩國投資政策與稅收優惠,為企業出海保駕護航。如需咨詢與報名可添加微信:18611756963。
本文為汽配圈公眾號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END --
(點擊上圖了解愛多雨刷詳細信息)